在我们的印象中,国务院总理应当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才生,学识出众、履历丰富,处变不惊。但你可能想象不到,在上个世纪,有一位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农民,居然被毛主席钦点为国务院副总理,而且一连干了5年时间,他就是陈永贵。
陈永贵是山西人,生在一个贫农家庭,早年颠沛流离,受尽了波折。直至建国后,国家为他分了田地,他才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,生活稍有些起色。上世纪50年代前中期,党中央效仿苏联决定成立人民公社,集中劳动力搞生产,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。
陈永贵所在的村子虽然耕地多,但大多是一些土壤稀薄的旱田,粮食产量极低。加之村里青壮年较少,劳动力短缺,即便成立了生产队,生产力也没提高多少,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。陈在与村支书商议了过后,决定对生产队进行调整,将青壮年编成一个组,多劳多干,剩余的妇女老少编成一个组,干活时互相帮助,共同奋进。
这一招非常有效,村子的生产力一下子就提上去了,粮食产量连年走高。在50年代末的困难时期,别的村子连饭都吃不上,陈永贵的村子不但交足了公粮,余粮也足够全村人吃,没有一个村民被饥饿所困扰。地委得知此事后,立即派记者给陈永贵做了专题报道,省委也邀请陈在农业工作会上做演讲。
面对着台下的一众“领导”,他毫不怯场,在没有演讲稿的情况下,洋洋洒洒讲了十几分钟。言罢,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,大家对这位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农民同志很是敬佩和尊重。1964年,毛主席离京南巡,途中,山西省委书记登上主席的专列,向主席汇报工作,期间重点介绍了陈永贵的事迹,称他不是一般人,能力非常突出。
这勾起了毛主席对陈的兴趣,主席特地将他邀请到北京作报告,分享经验,讲述工作历程。临了,主席又请他吃了一顿饭,席间不停地夸他干得好,是线年,陈永贵进入县委任职,往后的几年里不断获得升迁。1975年,在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共同首肯下,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,专管农业生产,开创了农民参政国务院的先河,他也因此成了第一位农民副总理。
在当上副总理之后,陈永贵仍保持着低调、朴素的态度,没有一丁点官架子,为人和善可亲。下到地方去考察的时候,总是跟农民们挤在一起吃饭、聊天,了解他们的难处、诉求,倾听他们的意见,并以此为参考,针对性地制定下一阶段的行政策略。1980年,陈永贵上书党中央,主动辞去一切职务,前往北京某农场挂职,进入半隐退状态,1986年离世,享年72岁。
陈永贵对子女的教育很是严格,从来不会纵容、溺爱他们,更不会利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去为他们谋私利。他的长子高中毕业之后,进入家乡的县委工作,往后几十年少有升迁,退休时也不过是个县级小部长。次子青年时报名从军,服役期满后返回家乡,在电力部门当普通员工。女儿则通过招聘进入公安部门做文员,后来结婚生子,日子过得平淡幸福。
陈永贵是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“专家”,他积累的知识均是通过实践得来的,实用又简洁,对提高生产力大有增益。他担任副总理的时候,工作态度认真,一心一意为国为民,没有一丁点私心,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他是党员队伍的先锋,更是广大干部的学习对象,他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020-88888888